中学生心理发展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在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中学阶段,以旺盛的精力吸收取着一切科学知识的成果,点燃智慧的火花,探索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他们面临着在社会生活中向什么方向成长的问题。要进行人生道路的抉择、交往与友谊的寻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根据中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水平。
那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相应措施,才能得到良好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因素和特征。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逐渐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探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动力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研究和把握首要任务。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而切有助于教育和培养。我们知道,人从诞生到终年,他的心理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因素,逐步形成各个不同的心理差别的个性、人格、思想、心态等。当然其中中学时期不列外,所以这些因素可以说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也是老师和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
(一)遗传因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本体,离开了这个物质本体,心理无从产生,更谈不上发展。但遗传仅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而向什么方面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水平,要靠客观条件和教育来决定。
(二)客观环境。人的心理发展其实在长期适应与改变自然界或社会环境的不同经历的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现实,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人的心理内容不仅来源于自然界,而切来源于社会生活环境。人存在于什么样的环境,它的心理就适应与这种环境而发展变化。所以,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何等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受教育情况。教育是人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这里主要指中学生过去所受的教育因素。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要求。
二、心理特征与教育
中学生心理特征可以分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高中生心理特征。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一定的区别。
(一)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1)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认识水平低,易冲动,自制力差,因而不自觉地产生某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动作。在他们出现错误时,对他们的教育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学会原谅他们冲动性的过失;
第二,对他们的批评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第三,当他们做了错事时,不要把他们想得太坏。这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能认识到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并避免再犯错误。
(2)具有强烈的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心理深处希望得到关心和帮助。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把他们当孩子看,过分地监护和管束常常使他们反感,他们常常以自觉和不自觉的反抗和不服从来作为改变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又具有依附性,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3)情绪冲动,意志薄弱。易出现违背常理和集体准则的行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要加强道德、纪律、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冷处理,进行心理疏导。
例如:上课前一个学生因被打而不进教室。老师应该采取学习的重要性角度出发不批评责怪,引领到教室让他听课学习,保证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在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中进行个别教育。这样可以控制情绪冲动,增强意志,把他的心态调整到健康的心理发展的状态上去。
(4)成人感产生,评价能力发展。他们要求被尊重,不愿意处在从属地位。评价别人容易,评价自己困难,存在主观片面性。这就要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说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体验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生存发展的活动中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1